建设成效

当前位置: 首页 > 制造学院 > 建设成效 > 正文
“三业”贯通、“四链”融通的智能制造学院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2-05-17 作者: 来源: 点击:

智能制造学院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智家合肥工业园共建的一所智能制造学院,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精神,“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贯通“产业、就业、专业”立交桥,融通“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壁垒,精准培养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三业”贯通、“四链”融通的产业学院新模式。

 图1“三业”贯通、“四链”融通产业学院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综合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包括海尔文化展厅、安全教育厅、智能制造实践操作厅、实习实训管理部、商业洽谈室、会议室等,占地面积380m2,总投资100多万元。

       图2技能素质训练厅                                      图3智能制造实践操作厅

         图4海尔文化展厅                                     图5安全文化教育厅

(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2020年,校企双方签约共建智能制造学院。成立了学校与企业组成的管理机构,共同负责海尔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持续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开展讲座,实现企业课程“嵌入式”教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企业标准和班组长育成实践项目特征为依据,逐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图6企业导师授课                                   图7工作岗位能力讲解

图8学生发展规划路径

(三)实践项目建设

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实训实践项目课题包,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跟班实践,熟悉工艺流程,学习实践技能。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给学生上课,实现企业行业技能要求与专业能力精准对接。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匠心筑梦、智造精彩”主题技能活动。

       图9焊接工艺现场观摩                                   图10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

(四)学生职业能力及竞赛能力建设

积极引入企业文化教育,深入拓展职业岗位能力实践,真正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加大相关竞赛设备投入和培训投入,在保持机械创新大赛、先进成图大赛、桌面机器人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加强数控机床检测与维修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参赛项目,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发展。

           图11学生参加企业技能竞赛项目                            图12虚拟消防安全演练

二、实践效果

智能制造学院是在原有校企合作“冠名班”、“订单班”等形式上的升级,既保证了企业后备人力资源的量,也提升了质;同时以实践项目为依托,不断提高学员岗位技能能力和教师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

(一)智能制造学院的建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科研等功能对接,实现校企的人才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二)智能制造学院极大地促进班组长育成实践教育项目、创业班、大师工作室、技术应用中心和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创新和发展,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三)在智能制造人力资源短缺的新常态和创业创新的新常态下,产业学院促进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储备需要,实现企业依托高职院校力量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等的现实需要,实现校企双赢。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在制度方面,建立智能制造学院独立的法人地位,实现灵活的治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自我发展,同时也保障企业能获得长期利益,增加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在校企合作方面,产业学院应当建立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制度化的执行机制以及常态化的监督机制,使得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能够相互制约、互相协调,争取实现多个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在运行方面,增加产业学院的建设投入,配备专门的师资力量和管理人员,同时加强经验交流,推广经典案例,增强社会影响力,凸显智能制造学院的优势,提高智能制造学院的服务能力。

                                     (摄像:黄锟  撰稿、审核、发布:宋继祥)     

Baidu
sogou